最近因應氣候變遷的話題,邀請許多大氣科學及國土變遷調適行為專家進行一系列的討論、座談、研討會等等,同事們也針對這些話題討論許多。

    很多人問SUMMA主張為何?第一時間之內我並不會回答,因為問題太大了。怎說呢?氣候變遷、環境變遷、全球暖化、北極冰棚融化等等議題,是無法以一句『是的,這是氣候變遷』來完全詮釋。

    從觀測數字來看,沒錯北極的冰棚確實在融化,但反觀南極溫度卻是在下降的。縱使北極的冰棚融化,確實影響生態(例如北極熊的存活環境衝擊),但對於海平面並不會造成海平面的上升。但新聞媒體,甚至所請的部會、專家學者,把台灣沿海地區淹水問題,歸咎於北極冰棚逐漸融化的影響,更甚以動畫顯示海平面上升將台灣島嶼淹沒的情況。

   海平面會上升嗎?會的,會依其周期有所上升或下降。但不是因為北極冰棚融化的結果。為什麼?因為北極冰棚屬於海冰,縱使全部融化,對於海面的上升有限。但如果是南極冰棚,屬於大陸冰棚,融化則會造成海平面的上升。所以3D動畫淹沒台灣,其因必須在於觀測南極冰棚的融化情形。

   另外,有人問到,因為氣候變遷關係,或者有人說因為全球暖化的問題,近幾年來每次颱風規模很大。你真的這麼覺得嗎?查詢中央氣象局歷史颱風資料庫,約莫一年有7-8個颱風會在台灣的附近經過,3-4個會登陸颱風(大致粗略的說明),對於1975年出生的我,1977年賽洛瑪颱風(那年重病住院),1986年的特殊路徑韋恩颱風(幾天假)、1996葛樂禮與賀伯颱風(重創花蓮南投地區,土石流的名詞開始讓台灣人清楚看到災害的情況,同時每次颱風開始有SNG車的連線)、1997溫妮颱風(林肯大廈)、2001年潭美(大高雄大淹水,繞到台北足足開了許久才到)、桃芝、納莉(水淹大台北)、2004年敏督利及七二水災(再度重創中部地區)、艾利颱風、海馬、2005年海棠等等,以主計處的統計,確實在爾後年間損傷較為慘重。但這也是氣候變遷的問題,或者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嗎?

    其實不然,以規模來看,賽洛瑪及韋恩為強烈颱風,紀錄上也是淹水多處,坡地災害許多,但已經濟損失來看,卻記載較少。其原因在於人口密度及開發密的影響。因此直接以主計處的損失作為氣候變遷的證據,那是迷思的統計定性觀念。有時戲孽的說,環境變遷當中的各項因子,其他因子可以不用再考慮了,人主宰了所有的權重。而氣候變遷,遠不及環境變遷,環境變遷不管是TRIGGER或者initial,人才是最大的關鍵點。

    台灣沿海淹水,究其因是地層下陷,相對海平面上升。下游河堤為洪水頻率年,加高,因此相同的水量在內水排除不及時,後推至中下游地區,所以淹水範圍擴大。與河爭地,河斷面縮減,相同排量則造成淹水。山坡地崩塌發生頻繁,一則是因為921地震天然力造成。但因道路、人為開發等等,促使坡體不穩定。其實追根究柢後,人主宰了一切。

       最近政府推出節能省碳的德政,值得鼓勵,但卻有矯枉過正的情況。往往因為省小而失大。不開冷氣,全開電風扇,但這樣實際算完用電度數,剛好打平;開車遇到紅燈熄火減少排放量,但每一次啟動所造成不完全燃燒,損害更大。

      說了這麼多,我主張確實氣候變遷嗎?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內容,值得發人省思,但內部仍有過多的偏頗想法,統計極端值的被放大,是令人憂心。偏頗某方的說法,以統計曲線的某一段值,而代表全部,是可怕的。恐懼之邦這本小說很推薦大家去看,因為統制人民最好的方法,不是法令,不是酷刑,而是讓你陷入看不到的憂心、恐懼當中。(雖然這本書的最後結局有點脫離,但前面的統計數據是可參考的)

     所以,寫到這邊,最衷心的希望大家在面對這個問題,不是隨人起舞,而是仔細的求證,而不是讓記者報導或者未全盤了解的專家建議,遭成無謂的恐懼。

另外很推薦,如果有幸能知道郭鴻基老師-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相關演講,強烈建議可以去聽,有不同的思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mmali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